公路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确保公路大建设与环境大保护二者间的“动态平衡”?请看来自西部的报道——
陕西,曾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植被良好的富庶之地,西周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就达53%。
然而,长期以来自然的、历史的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叠加综合,陕西省北部的生态环境已变得相当脆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
由铜川市到黄帝陵的铜黄公路,穿越的正是这一黄土丘陵。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铜黄公路建设者不辱重任,唱响了“再造秀美山川”的时代主旋律。
铜黄公路全长94公里,是陕西省第二批世行贷款项目中投资最大、里程最长、难度最大、生态任务最重的第一条山区高等级公路。这条大路建成后,不仅将把始祖轩辕黄帝陵、革命圣地延安等人文景观连成一片,而且还将把铜川、榆林等陕北“经济明珠”串成一线。
特色的人文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赋予铜黄路建设凝重的现实内涵:经济效益必须与社会效益等量齐观,修路更要兼顾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减少水土流失,“多打隧道多架桥,多砌挡墙护边坡,少挖少取保耕田”,在钢筋混凝土中“灌注”强烈的环保意识,就成为铜黄路建设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基本的做法。虽然由此带来技术难度和施工费用的成倍增加,却很少破坏原有地表植被,隧道上部、桥梁下部都可照常耕作或绿化。因此全长94公里的铜黄公路,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桥隧总长度接近全线的1/5。
为尽可能减少对山体表层的破坏,各单位在施工中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严格控制边坡不稳、地面塌陷等问题的发生。而对于施工中已破坏的地表,他们则在平缓地带栽树、种草,险要陡峭地方筑挡墙、砌护坡,有时还开挖环山截水沟,全方位拦截降雨泾流,严防裸露地表泥土的大量流失。
钢筋混凝土,构筑起了一道锁住大山的环保大屏障。
铜黄公路最高的土边坡高达94米,相当于34层楼房的高度,整个沿线呈现出“山高沟深、石质破碎、土质松软、滑坡密集”的显著特点。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依靠科技创新,营造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建设者必然应对的挑战和陕西铜黄公路项目组具有战略眼光的必然选择。
中铁十八局三处担负施工的铜黄公路“半截沟”路段,是条件最差、工程量很大、生态保护任务最重的地方,铜黄公路“之最”的80%都集中在这里。为实现业主“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半截沟”的目标,他们一方面加大了大型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施工,确保了施工进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陕西铜黄公路项目组以大手笔,做大文章。在设计概算19.3亿元的资金中,他们用于生态投资的就占3.75%,并与专家组一道,以铜黄公路为依托,投资100万元,正进行一项旨在填补我国公路生态标准空白的《公路施工环保研究》。
气贯长虹共谱创新曲,众志成城唱响环保歌。铜黄公路犹如一条“绿色长龙”,飞跨在千沟万壑之上,跃腾在巍巍群山之间。三年来,铜黄公路全线共植草125万平方米,种灌木140万平方米,植树70余万株,施工弃渣场绿化125万平方米,造地1000余亩,返还征地占设计用地的20%。此外,广大建设者还利用施工所建的车辆便道,“内部消化”掉数百万方的废弃石渣。
古代黄土高原“膏壤,沃野千里”,“万树苍松,蔚为深秀”的抽象文字记载,正在建设者们手中逐渐变得具体、真实,一个“山青草碧路美”的新景观,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